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阅读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刘一兵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阅读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刘一兵

 

关于阅读,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阅读,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发现的过程。就像易中天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的,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在阅读中审视自我,在审视中发现自我,在自我发现中变得睿智与宽和。

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它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中国社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这本书,解码这本书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去理解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概念,涉及的理论。带着书中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国乡土的理论,审视莆田这片乡土,可以重新理解和发现莆田这片土地上一些特有的地域现象。

(一)

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符号,说到莆田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说这里有壶山兰水,山川秀美;我们也可以说这里文化兴盛,是妈祖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但是其实在莆田人身上还有一个标签,就是东方(中国)的犹太人。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活跃着一个巨大的莆商群体。这个群体有多大呢?莆田人口有340多万,海外侨胞150多万,国内莆商70多万。活跃在莆田地域之外,离开莆田行走他乡的莆田籍商人,有将近220万,与莆田常住人口相当。而且不仅仅是现在是这种情境,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莆田人就已经离开家乡,开始下南洋讨生活了。

费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似乎与莆田的现状是矛盾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莆田人离开土地,远走他乡?为什么这么多的莆田人不是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附着在土地上的,黏着在土地上的,定居在土地上?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概念“细胞分裂”上寻找答案。“细胞分裂”指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所以,为什么莆田人不能选择乡土中国的常态,即附着在土地上,以土地为生,而是选择了远离故土,闯荡四方的生活?原因也正与土地有着,当土地的容量有限,不能再承担这么多人的生活时,人们就只能开始了迁移,开始了细胞分裂的过程了。

(二)

从以上开始,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离开乡土的莆田人有140万人在海外经商,而有70多万人在国内经商。这又是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了。出走异地的莆田人为什么不种地,而不约而同地做起了生意?在费先生看来,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血缘和地缘》)

  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血缘和地缘》)

所以,为什么离开乡土的莆田人不种地,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商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土地和血缘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做为外来人的莆田人难以获取土地,也就不能继续保有过去的依托土地生存的常态了;二是熟人社会中亲密的血缘的血缘关系使社会中商业不易发展,为外来者莆田人依托契约关系建立商业创造了机会。当然,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莆田人乡土生活的常态,而选择经商作为新的生活的开始,也不能不佩服他们远走他乡的勇气,白手起家的艰辛,开拓事业的闯荡精神。

(三)

结合《乡土中国》,联系莆田各个村镇发展壮大的产业(代表性行业),可以发现莆田各个村镇发展壮大的产业(代表性行业)各不相同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从费先生的论述中汲取智慧: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家族》)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

所以,最早走出莆田的人,在个人的事业成功之后,依托差序格局,利用家族的关系,发展这个事业,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扩大了家的大小,也使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当然,感性地说这种成功的背后也是一种和衷共济、团结互携的精神,某一个地方、某一个行业,只要有一个莆田人获得了成功,接下来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许多莆田人都会在先行一步的乡亲的提携之下,一个个都经营起来。最后,大家都获得了成功,并形成了一个村镇一个代表性产业的现象。

(四)

除了莆商所经营的行业。我们还发现一些细节,就是离开了莆田的莆商,有的甚至已经在其他地方定居,但却还是会回莆田盖一座房子,经常还盖得很大;还有一些人,远走他乡,却总忘不了回莆田来吃一顿莆田菜,有个新加坡的华侨,为了吃上莆田菜,甚至自己开了一个莆田餐厅,从莆田空运各种食材过去。(现在还成了一个网红餐厅,米其林一星餐厅)。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热衷盖房子,为什么又放不下一碗面的滋味?

这也可以在费先的论述中找到答案: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象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名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是的,房子既不是用来住的,那么它的存在便具有了象征的意义。不谈房子的奢华,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房子是个体与乡土之间的联系。它是晚年安居的港湾,也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亲情的维系,也可以访问是心灵休憩的场所。快速变革的社会,也是遗忘最快的社会,四处闯荡的莆商,像飞在天际的风筝,而房子就像是一根线,维系了乡愁。

同样,莆田人离不开一碗卤面。而这碗面又是什么的代表呢?面是一种熟悉的味道,是地方风味的代表,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留恋一碗面,留恋的是熟悉的亲切的感觉。

盖房子,留恋一碗面,骨子里都是对土地的留恋。留恋一种血缘,留恋一种亲切,当人家问,你是哪里人。我们说出,我是莆田人时,骨子里便产生了一种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所以,对于莆商这个群体,他们虽然不依托土地而生存。但是他们脱离农耕生活的常态,是土地的贫乏使然,也是乡土中国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使然;他们的产业发展,使传统乡土社会家族功能与差序格局的推动;他们带着勤劳,勇敢闯荡四方,但也不能摆脱安土重迁的本性和对乡风乡俗的留恋与怀念,对自我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坚定。这样,我们或许该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