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读书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黄喜彬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03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读书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黄喜彬

2016-2017学年,本人认真阅读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全书分四个部分:高效课堂的提问策略、高效课堂的提问切入点、高效课堂的提问艺术、高效课堂的提问方式。作者认为: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提问每个教师,每节课都在用,不过,有没有质量就得认真推敲,全面评估衡量了。要做到每一次提问都完美高效,几乎不可能,而是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如,表面性的提问,回答的整齐划一,课堂场面热闹,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的提问,问题未经静心设计,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而收效甚微;惩罚性的提问,老师发现某一同学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时间久了,学生就会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对照专著,反思自己和同仁的提问,就可以在名家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

比如读到“层递式提问”时,我就先理清概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尝试。“层递式提问”指对有一定深度或者难度的问题,采用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并解决的提问方式。教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进一步发展,并且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地解决学习问题。

它要求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前后的问题要有坡度,彼此互相关联,在逻辑上又层次分明。这种提问法中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在意义上是前一个问题的高层次或深层次的发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希望学生在积累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能体会经典的精炼精妙。就以咀嚼文中的“缒”字作为突破口,运用层递式提问引导学生渐渐走进文本的纵深处。

第一次提问:第三段第一句“夜缒而出”的“缒”字是什么意思?整句话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注释很容易就理出答案:“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在月黑风高的掩护下,郑伯让手下用绳子拴着烛之武的腰把他从城楼上送下来。想象这个画面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如果不采用层递式提问法,学生就会因找不到方向而产生畏难情绪,致使思维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可以先抛出难度小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这样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学生不会有排斥意识,实践证明“我能”“我行”,参与的热情就高。

第二次提问:为什么不打开城门让烛之武出去呢,哪怕是只开一条缝让他出城门也比这么从城楼上放下来方便!这其中难道有不得已的苦衷吗?请大家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理解。

回答要点1:郑国被秦晋联军包围了,不敢打开城门进出。可见包围的是郑国的都城,而且是兵临城下。第二段的“国危矣”“急”就具体化了。佚之狐对国君说“国危矣”,郑伯说“今急”,到底多么危急,这两个形容词都太抽象了,引不起读者的焦急心理。如果在“缒”字的引导下,做以下想象,阅读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晋国强兵把郑国都城团团围住,秦军也在不远处严阵以待,力量悬殊,兵临城下,烛之武只得连夜出城,“急”!烛之武不能堂而皇之从城门出去,甚至在夜幕的掩护下,连开条缝让他侧身出去都不敢,“危”!国家危急到连夜把烛之武用绳子拴着腰从城楼上放下来,秘密出使秦营,人们“噗噗”的心跳声仿佛都可以听得到:这就是动词“缒”字的神奇力量。

回答要点2:开头说,秦晋联合包围郑国,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文公说,在我落难的时候,你没有以礼相待,这也就罢了,虎落平阳遭犬欺嘛;两年前我与楚交锋,你竟然站在他们那边,给我惹麻烦,这也太不识时务了!但是,从逼得郑国只能趁月黑风高时把使者“缒而出”的态势看,晋文公显然不是来讨公道,报恩怨的,这两个理由只是外交辞令,真正的目的是置郑国于死地,吞并它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那么郑国在秦晋之间回旋的余地就很小了。

第三次提问:这样写烛之武的出使行动和背景,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出使背景:在夜色的掩护下,城门连开一条缝都不敢,说明晋军已经兵临城下,说不定就在护城河那边虎视眈眈,伺机进城。郑国没有回旋的余地,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这种冒险的没有尊严的办法让烛之武出城。

为什么说是冒险?用绳子拴着腰从城楼上放下来,这实在是万不得已的办法,肯定不可能一次放下数人,目标太大了,动静太大了,很可能只放下烛之武一人,这样做成功率最高,危险也最大,一旦有闪失,连个帮忙掩护的人都没有,只能烛之武一人独自面对,万箭嗖嗖射来,把烛之武钉在城墙上,发生的概率是很高的。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好的心态才愿意这样去赴汤蹈火呀!烛之武做了,而且成功了,可见其勇。

为什么说“没有尊严”?烛之武是郑国大夫,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夫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在诸侯手下做官,他们有自己的家族和封地。如此官宦人家,进进出出自然车马相随,前呼后拥,城门大开;为解国家之危的大夫,只能让人家用绳子拴着腰从城楼上放下来,实在是有失尊严,这在平时可是脸面扫地的尴尬呀。为解国家于倒悬,烛之武接受这种“无礼”,可见其忠。

暗夜中无人知晓的“缒而出”,让我们透过黑魆魆的身影,看到烛之武的勇气和忠心。勇气和对国家的忠心是烛之武能说退秦师的先决条件。

这种阶梯式提问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由浅入深,最终获得整体性的知识。

    读书,可以让自己的行为更理性,也让自己的内心更自信。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