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学习体会 生物组 潘萍平 摘要:本文主要以《课堂教学标准有效性研究》(孙亚玲)为例谈情境教学以及对课堂提问、讨论环节的有效度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关键词:情境教学、讨论、理性思维 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永远诉求,课堂的高、低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从“有效”和“教学”这两个概念揭示有效教学的内涵(刘德汞,2008),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本书《课堂教学标准有效性研究》总共五个章节,包含: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历史与现状、解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的分析、解读、论证,在读后选取课堂有效性标准中的三个来和各位学者探讨交流。
1. 课堂情境教学 核心素养时代,课堂的任务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而要真正落实以生为主体的理念,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格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出错、质疑、讨论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仍能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 课堂情境的教学不是课堂知识的再现,当教师引导学生概念获得的过程,必须是学生自己真正去理解、去经历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个体,由于其经验、知识以及认知结构的不同对同一个内容的理解是不同的,与先前的知识和认知结构有关,所以课堂学生需要经历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自由的建构新知识,与前认知产生冲突,促进学生知识点的彻悟和深度理解。 比如摩尔根养了多年的野生型红眼果蝇,突然发现一只白眼果蝇,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的摩尔根,回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那么接下来的实验过程要怎么进行。表面上看来,这种让学生建构实验探究过程的方法更费时费力,不如简单地告诉学生来的快。但是在时间上失去的,却在参与和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学生们主动建构探究实验过程的理解时,他们就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理解由于有情境的支撑不容易忘记。在学生毕业多年后,知识点也许忘的差不多了,但在不同的复杂情境下仍然有用生物学知识或观点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这就是生物核心素养。
2. 课堂提问有效性 “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强调情境教学,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即学生需要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学生在学习时,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阶结构到高阶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现实生活的世界。 笔者在这一年中观察10节课,统计发现,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15次,学生所主动提的问题比较少,而且教师多提的问题大多一是低阶思维层次,学生预习前就可获得的内容;二是对问题设置并不重视,比较随意,没有针对性;三是有些比较难的问题给的思考时间比较少,学生很难短时内作出回应,所以经常出现课堂“沉默体”现象;四是学生回答后缺乏及时的纠正和评价。 课堂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应注意:一、问题的设置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二、控制问题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三、必修二的有些知识比较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理论化,学生会不知从何下手;三、教学目标的达到是围绕课堂的问题串实现的,所以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出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问题化链的课堂中,学生可以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不同的生活情境与情境中,进行知识间的碰撞,从而构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和观点,构筑生物的大局观。 3. 课堂讨论实效性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也参与了知识的生成或建构过程,学生与教师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组成了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贡献都受到尊重。 课上某些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讨论探究获得,将学生进行分组,座位的安排要适合学生个人和小组之间交流和探讨的需要。学生作为探究小组的主体,决定着讨论的实效性,测量指标主要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其参与度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观察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以及学生是积极主动的讨论,还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其实在应付、被动的讨论,不能产生思维冲突的深刻认知,也就无法突破重难点。 在讨论实效性的把握上,关键的问题还是回到了问题的有效性,恰当的问题恰好引起学生思维的强烈共鸣,先是产生思想冲突,后通过讨论获得纠正或补充,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确切的答案,这样的讨论会引起学生思维上的跃进。 在听过新老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课后,关于控制白眼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谈论环节是这样安排的:奇数排同学头往后转,两分钟时间讨论,课上教师边走边指导。之后直接简单的询问学生:排除哪种假设,没有听听学生的各种答案,并听听他们的想法。这是一个不美的处理细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课堂的有效性才得到最大体现。教师在不了解某一个别事实的时候并不怕承认自己对此缺乏了解,而是承认并应用学生的资源来生成知识,帮助学生解疑讨论过程中的疑惑。 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教学贵在反思,反思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也是教师应对核心素养时代挑战的不二法宝。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