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后感 莆田一中 谢铭 最近看了由彼得·C.布朗,亨利·L.罗迪格三世和马克·A.麦克丹尼尔共同所写的《认知天性》,颠覆我以往对记忆力和学习方法上的认知。《认知天性》是由国外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的人类普遍学习规律,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获取复杂时代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方法,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读完受益非浅。现将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 一、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第一:心智模型。我们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为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是掌握了某项技能。 第二: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反复阅读,认真做笔记,数十遍的抄写背诵等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让人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记忆无法持久,只是浪费时间而已,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但孩子还是会继续使用这个方法,那是因为大脑里的元认知占了上风。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判断,在重复中误以为自己掌握。 第三:知识链与记忆结,上完一堂课,看完一本书,你有没有试着闭着眼睛,合起书本回顾下所学的知识,复述下书本内容,在接触新知识时,你有没试着把他们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找找书本外的例子,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对不起,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条链子,把知识比作一颗颗的串珠,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往细链上串珠,却任由他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么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答案是打一个结。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你需要检索。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就是考试。尽量地多主动去检索,记忆就会得到强化。很多人都反感检索,因为检索是对大脑的审判和挑战,这无疑会带来痛苦,但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更持久。 第四:学习有三个步骤。1、编码。看着演练的过程不用笔记本记录,通过大脑把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形式的信息,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个过程叫编码。大脑中的这些心理表征书中称谓记忆痕迹,它们就像是我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只是短期记忆。2、巩固。简单来说就是重复练习,得到纠正,然后再练习,这个过程都是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不花费太多的脑力。前面提到的“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检索。3、检索。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同时不断地自我监测,逼迫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行成一个“检索线”,最终形成心智模型。 二、“后刻意练习” 第一: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对于长期记忆以及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来说无益。 第二:间隔练习有奇效。本书在研究了刻意练习之后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有间隔地练习有奇效。 第三;穿插不同内容的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和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方法。 三、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第一:欲求新知,先忘旧事,遗忘掉已经成为心智模型的检索线,而不是彻底删除,暂时存放在潜意识中,用新知识替换掉旧知识。 第二:越容易想起,越容易被忘记,意思就是一件事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记忆。 第三:给学习者的五条建议:1、学会巩固记忆;2、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3、学会举一反三;4、学会构建概念;5、注重学习迁移。 第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阅读一篇排版字迹模糊,单词缺少字母等的文章要比阅读一篇正常排版的文章速度慢,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记忆会更牢固。 第五:合意困难VS难得要死,在别人教你答案之前,先尝试自己解答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会犯下错误。 四、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第一:小心大脑中的系统一。《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一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瞬发式的,它会调用我们的感觉与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势。系统二是有意识的,参与逻辑和理性的分析。 第二:学习时要避免“记忆扭曲”,对于一件事我们通常只会记住对于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有自己填补。 第三:用实践和测验评估自己,测试是最好的自我检索方式,和专长互补的人组成团队,可以帮助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日常练习尽量模拟真实环境。 第四: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找到自己的记忆诀窍对日后的检索有很大的帮助。第五,智商和智商测试,智商分为三类:分析性,创新性,实践性。但智商是会变化的。 五、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第一:终身学习对大脑有益,大脑整合记忆的区域--海马体,会通过学习产生新的神经元。 第二:影响学习的几个因素,教育文化营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基因仅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更旺盛一些。 第三:如何放大你的智力。1、抱有成长心态;2、学习的执行力;3、向专家一样思考,自律,严谨,加强自我锻炼,树立目标。 《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们看清了一些学习的误区,在刻意练习的概念上进一步深化了记忆的方法,认清了学习的本质,这将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在的帮助。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