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把握学生成长规律 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莆田一中“强化·浸润·体验·养成”德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1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把握学生成长规律  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莆田一中“强化·浸润·体验·养成”德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莆田一中 蔡辉森

摘要: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思想呈现新的特点,德育工作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立足学校德育工作实践,探索德育新模式,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性的分析与把握,针对性、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强化·浸润·体验·养成”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成长规律;德育模式;德育工作实效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网络一代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异于过去的新特点,中学德育工作面对新的形势,面临新的挑战。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把握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并谋划有针对性的超前应对策略,实施主题推进式教育,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模式的提出

课堂教学有模式,德育工作也因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的规律性,具有一定的模式。“强化·浸润·体验·养成”德育模式正是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性的分析与把握而提出的。首先,学生作为学习者,在道德规范未定形之前,需要学校教师、长辈的教育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处世方法、法律意识等,确立道德成长的目标,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思想道德成长心里定势。其次,学生成长深受学校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学校的文化传统与积淀、校风教风学风,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道德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生成与成长。再次,学校都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培养目标,有国家的培养目标,有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的特色化的培养目标,要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引下,设计合理有效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公民和具有学校个性要求的人。

总而言之,施行“强化·浸润·体验·养成”的德育模式,目的是通过强化教育, 引导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文化浸润和活动体验,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固化,最后内化为一种无意识的自觉与自然。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融入,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1]

二、把握时点规律,强化德育标准

由于地域文化、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各不相同,加上学生之前所在的初中校的德育教育情况不同,学生的思想情况各有特点,道德认知水平各有差距。如何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及早帮助学生确立德育成长方向目标,这一德育任务十分重要。一般而言,新生对学校充满新鲜感、好奇心并有一定的敬畏感。此时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初步接受进入学校所需遵循的规章制度、养成的良好习惯、确立的道德准则,在学生心中打下认知基础,是德育工作的关键。

首先,重视高一起始年段的德育衔接工作。学校强化行为规范标准,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一整套关于学生在校期间各种活动、各种场合、各种时期的行为规范要求,如莆田一中学生仪容仪表要求、十大基本文明行为规范、各场所(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所)文明行为规范、教室校园卫生要求、诚信行为要求、师生和生生之间相处要求等。在新生入学训练时,通过集体学习、讲座、班会、老生教新生甚至测试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灌输与强化,确保学生迈好在校的第一步。通过这些形式的教育,占领思想的高地,让他们明白进入学校之后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促使他们尽快进入正常轨道。同时,作为学生德育成长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的力量不可忽视,学校注重加强家校联系,学生领取入学通知单时就召开高一新生家长会议,针对家长进行培训,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工作,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校园的生活。新的班集体成立时,让学生们通过讨论确定班级公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其次,注重学期初的教育引导与纠偏。假期学生缺乏一定的约束,返校后容易出现“假期综合症”。所以,每学期的开学初的教育十分重要。新学期的第一个月是学校的“遵纪守法主题教育月”,学校以电子屏标语、黑板报、图片展、讲座、班会课、团队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校规法纪的宣传教育。学期中,还不断通过班会课等形式,不断强化行为规范和纪律意识等,让“人人都是行为规范管理者”深入每位学生的心中。同时,注重行为规范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假日教育不放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假期生活指导,对学生一天的生活、学习及行为规范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并以家校短信平台、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与家长沟通,通过家长来对孩子假期的行为进行规范,做到“家”“校”行为规范要求的一致性。

再次,为了保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学校一方面采取了 “班级、年段、学校”三级督查制度。班主任依照“综合素质评分标准”,组织学生对照、自查、评议。各个年段每周进行升旗情况评比、仪容仪表检查。学校除了每日的“文明督导队”检查外,每月还进行突击检查。另一方面按学生行为表现分层管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面进行管理。如学校将在行为规范方面能起榜样作用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成为行为规范督导员,参与学校行为规范日常管理,以此提高学校行为规范管理水平。开展“德育之星”“文明之星”的评选,让在行为规范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普通同学崭露头角,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将成长困难生教育转化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成立成长困难学生帮教小组,对成长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助。

三、营造文化氛围,实现无声浸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环境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它是教育者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重要阵地。” 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行为、思想道德无不受环境的影响。一个净化了的环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意识,美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学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良性熏陶,以期对学生的文明行为、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学校根据历史特点和文化脉络,理清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等,保证德育教育的方向性。学校经常在各种场合进行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校训、校标、校歌等的宣传与应用,让这些理念广为传诵,人人知晓。经过长期的宣传与熏陶,使学校的各种理念由口号层面的意义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内化成学生的潜意识观念,并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言语,成为学生德育成长的标准与指针。

其次,学校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给学生的德育生成与发展提供土壤。校园各楼层随处可见的励志格言、先进典型、名人名言等,给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榜样与动力;主干道边的校史长廊、以院士校友命名的锦宗路和兰英路、著名校友石像、办学成就等,给学生以荣誉感和为校争光的责任感;张贴于各场所主入口处的文明行为规范、宣传栏上的和班级内的制度要求,为学生规范自己的成长提供参照;电子屏上不断更新的上级表彰、宣传栏中的活动表彰、流动展板上的学生习作,为学生的努力追求提供目标目标;教室后墙的班级荣誉、班规班约、师生合影等,为学生集体意识成长与发展提供源泉;艺术周、体育节、创意节、辩论赛、社团周等,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再次,学校努力推动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打造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的环境。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确定班级的文化特色,确立班级奋斗的目标,精心设计出贴近学生、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班级标语,制作成班牌悬挂在各班门口,把它作为全班学生的共同精神引领,引导学生形成强大凝聚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每年举行班歌、班徽、班旗评比,形成浓厚的个性化成长氛围。我们把班级文化作为构筑学生美好心灵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力求创造成一种“字字句句总关情”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从而促使形成和谐、积极的学风。

四、开展特色活动,促进体验感悟

有人说,一次成功活动的育人效果远胜于千百次的说教,自主的体验感悟胜过千百次的被动灌输。[2]所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合理的活动对于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注重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载体来开展德育工作,围绕节日活动和国内外时事热点,适时地、别开生面地开展内容具体化,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如:教师节系列活动、国庆系列活动、环保系列活动、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学雷锋系列活动、爱国主义读书系列活动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中来,并充当活动的主角,实现德育过程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让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同时,学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开发了符合学校特点的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德育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首先,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开辟校内劳动基地,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学校将校内荔枝林带中的空地整理成田地,划分并分配给各个班级做“自留地”,学生自己动手种植蔬菜、玉米等作物。邀请有经验的教工家属担任导师,指导学生翻田、播种、施肥、养护等。学生用日记、相机、摄像机记录劳动过程,一季结束后学生需完成劳动过程记录及活动感想。学年结束时,以照片或实物形式举办劳动成果展。活动中,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幸福,收获的成功与喜悦,学会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与节约粮食的意识。同时,拓展社会劳动基地,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如莆田市农科所、莆田新美蔬菜有限公司、莆田雪津啤酒有限公司、莆田污水处理厂、莆田高新技术开发区、8710部队军训基地、莆田武警支队军训基地等。组织高一学生和高二学生参加军训和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严明的纪律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克服困难、勤劳俭朴的优良作风。

其次,布置德育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校创设校内劳动卡制度,由专人根据校内需要,安排学生的劳动时间、地点、人数,并验收劳动结果。布置寒暑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下到田间、工厂学习一项技能,填写《社会实践表》,谈体会,找不足。举行“厨艺大比拼”活动。每年的5月份,在校内举行“厨艺大比拼”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并由家长担任评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感恩教育。布置教室及宿舍“美室杯”评比的作业。每年一次的“美室杯”活动要求学生本着“经济、实效、环保”的原则,充分利用废弃物或购买原料自行设计、裁剪、拼装成装饰品,有创意地布置教室和宿舍。整洁、美观、舒适的面貌,成为校园内一道非常亮丽而独特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环保节约意识。

再次,举办 “奇思妙想”创意节。创意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共设立实践活动和创新比赛两大类共八个展区。其中实践活动类包括:“低碳环保”跳蚤市场、“happy你我他”趣味游园会;创新比赛类包括:“创意无极限”创意生活大赛、“我能我行”电脑制作大赛、“变废为宝”废物利用大赛、“放飞梦想”文化衫设计大赛、“让心飞翔”主题心理漫画比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学校立足强化、重视浸润、强调体验、力促养成,坚持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到“四个抓”(早抓、严抓、细抓、长抓),“三个化”(日常化、生活化、制度化),寓教于乐,润物无声,让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了提升,切实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豆丁网.射阳县实验小学.打造精品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Z]. http://www.docin.com/

[2] 宏火、李凤.以先进的思想造就人[N].《中国教育报》,2012.11.19。

(本文发表于《基础教育参考》CN11-4889/G4,2014年第4期)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