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引文入史 以史补文” ——浅议文学作品在岳麓版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6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引文入史  以史补文”

——浅议文学作品在岳麓版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中的运用

莆田第一中学   尹立华

一. 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知识与能力上,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近几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各省高考试卷频频涉及到以诗歌为代表的新素材,所以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凸显出对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运用和分析。

过程和方法上,一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早就提出了运用中国古代诗歌进行历史研究,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历史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补证,从而做到文史互补,相得益彰。二是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基础性,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学生语文课堂的一部分,将它们引入到历史学习中,学生会觉得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将经典文学作品引入该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国情,即区域经济的差异和不平衡,使学生树立为实现祖国现代化而风斗的理想。

(二)全国卷近六年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考查越来越频繁,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以适应高考需要。

时间

题号

涉及考点

2015

新课标全国I卷第26

农业技术进步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主要动力

新课标全国II卷第26

东南沿海经济和社会影响加强与北宋妈祖信仰提升

新课标全国II卷第27

唐至清,河南、江苏科举状元人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4

新课标全国II卷第26

岭南贸易与区域差异、长途贸易的关系

2011

新课标全国卷第25

南北朝各地货币使用与长江流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

2010

全国I卷第37题第1小问

明中后期,江南地区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

全国II卷第37题第1小问

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和兴起的背景

2009

全国I卷第14

南朝文化与初唐书法的关系

全国I卷第15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与经济格局变化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活动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在课后以唐诗宋词为中心,搜集描写北方长安、洛阳与南方杭州、扬州的文学作品。唐宋之际,我国南北经济格局开始易位,南方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文学作品的初步筛选:基本为学生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篇,如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石壕吏》、《春望》,白居易《江南好》;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岳飞《满江红》,柳永《观海潮》等。

(二)课堂实践

导入: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区域差异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差异又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讲授新课:

1.战国至汉代的区域经济

材料一:“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故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货殖列传》)

笔者让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战国至汉代,我国区域经济有什么特点?《史记》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名著,学生不会有生疏感。全班用了5分钟的时间进行互相讨论,最终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区域差异明显;二是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南方,全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2.历史上中原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的变化

为了提高学生课堂预习效果,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以体现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变化的关系。

人口迁移

时间

经济重心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先用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二、三部分,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文学作品和教材中的图文材料进行互证,归纳和概括中原人口外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最后三个小组各推1人进行回答。

材料二:“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唐 张籍《永嘉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年稔,则数郡忘饥。”——《宋书》

师问:同学们,从张籍的诗中我们能提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它与《宋书》中的“数郡忘饥”有什么联系?

学生1答:“避胡”是因为两晋之际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的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离;后一句则说明北方人口的第一次大量南迁,并保留自己的语言。江南地区因为自己优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民的辛勤劳动,经济获得了初步发展。两则材料互为因果。

材料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 杜甫《春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

材料四: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

笔者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春望》和《江南好》,要求在朗读中体味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学生2:《春望》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的凋敝。作者触景生情,引发满心的伤感。

学生3读完后,答道:与杜甫的感伤相比,白居易则对晚唐的江南地区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江南地区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超过北方。

由于在该部分引入了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而且是在朗读中品味历史,学生都很活跃,并形成了本课的第一个高潮!但是历史课毕竟有别于语文课,所以还需更加充实的史料依据。

师:材料四则从考古学角度再次论证了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先进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水利设施的兴建。中唐以后,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所以有了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咏叹。

材料五:“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观海潮》

材料六:图片《杭州北关夜市》

笔者先请另外一个小组的学生朗读柳永的这首词,然后请小组成员提取作品中的历史信息,并指出材料之间联系。

学生4答:岳飞的词反映的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它导致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大迁移。柳永的词主要描写了杭州的富庶和美丽,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生活的丰富多彩。至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笔者在此处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岳飞和李清照都非常渴望当权者积极收复失地,他们这种想法是否合理?对于皇帝们的消极态度,你怎么看?

问题刚提出,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答案也五花八门。笔者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皇帝无能、奸臣当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是偏安一隅的主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使得收复北方失地战略价值和意义不大。所以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不一定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针对这部分,最后总结:

人口迁移

时间

经济重心变化

第一次

魏晋南北朝

南方初步发展,北方强于南方

第二次

安史之乱

南北平衡,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次

靖康之乱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超过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材料七:唐至清,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分阶段对南北状元人数的变化进行准确描述,教师进一步总结指出经济重心南移同时也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互补性,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又一特点。

最后笔者进行点评:本堂课,同学们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提炼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引文入史”可以大大地拓展史料来源和历史研究范围,而历史知识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再解读。

三.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与总结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引文入史”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大大提升,而“以史补文”则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课堂教学中,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前提是教师必须是一个“多面手”,不仅是文学知识,其它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涉及。

2. “引文入史”需有度,切忌舍本逐末。文学作品虽然是对当时客观社会环境的反映,但是可能夹杂着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不足以支撑起严谨的观点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慎用和妙用。

 

该文发表在《1415年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论文汇编》(2015.8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