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莆田第一中学 陈青妹 摘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有效提问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富有启发性,要难易适度。 关键词:有效 提问 情境 目的 启发性 难易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概念,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效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如名家所言:“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下面谈谈自己对有效提问的一点认识。 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有效提问,问题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物理教学的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设置情境,可以通过提炼生活中的现象设置情境,还可以通过真实的物理事件设置情境。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事先用绳子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铁球拉至贴近教师额头处后由静止释放,当铁球往回摆动,快要碰到老师额头时,有些学生发出惊叫,可老师还是坦然面对摆回的铁球,没有一点惧色。这是真实的情境,老师设问:为什么铁球不会碰到我?通过带有“惊险”的实验引出挑战性问题,这也是学生很想知道的问题。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须心中有数。课堂提问的目的主要有:1、导入新课,2、组织教学,3、检查、诊断学生的学习,4、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新知识,5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总的目的就是针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实际的课堂提问中,往往一个问题包含两种或多种目的。教师也要有心使每次提问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的巧妙结合,实现提问设计的高效性。例如:“场强公式 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和“根据 可知,当时,有 ,对吗”这两种提问要达到的目的就不一样。前者可用于当堂检查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情况,而后者则兼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显然,第二问一方面抓住这个知识点的重点,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问题,另一方面又针对学生问题,帮助学生纠正模糊的、片面的认识,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问题要有启发性,就不能是填空式的问答:老师说出问题的上半句,学生回答问题的下半句;也不是“群答式”的提问,问题的设计太直太白,提出的问题没一点难度,或干脆就是简单的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进行思考就能回答“对”或“不对”,这种提问偶尔用之,调节课堂气氛也罢,但因缺少启发性,更谈不上探究性,所以几乎是无效的提问。 例:“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是什么?”它的表达式又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平淡乏味,无须认真思考,只须通过记忆就能轻易地回答问题,缺乏启发性。但若换一种问法:“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其轨道半径成正比还是成反比?”这个问题的内含就丰富深刻多了。要正确回答就必须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又如:上“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有的老师以“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来导入新课,这个提问,只有复记的功能;有的老师则提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由此可得物体的运动情况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个提问就具有启发性、探究性了。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运动情况由初始状态(初速度)和受力情况两个因素决定的结论,就为“为什么把平抛物体的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等问题作了知识铺垫。 可见,只有具备思维价值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正如一位名师所说:“问题提得好,好象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浪花。”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从学生的认识实际和知识水平出发,“因材施教”。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提问的时机应恰到好处,使不同层次或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太难了,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不易抓住要点,无从下手,探究无法进行下去,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太易了,学生无需努力思考就能回答,也不能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究,同样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负有不同目的的提问其难度要求也不同,如组织教学时,提问可稍易些,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新知识的提问则可稍难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例:在“共点力的合成”中,通过实验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以表示原来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来表示。这里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表示什么呢?提出这种设问是很自然的,因为它符合知识逻辑,但对于这个教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提问的时机就过早,难度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所以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如果学生学习了力的三角形定则后,在复习阶段再提问这个问题,时机就相对适宜,也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本例出现的问题在习题教学中更是经常遇到,习题教学中“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问题,“问”的问题要注意难度适中,更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即使是同一道习题中的不同问题,呈现的时机也可能不同。 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贯穿在所有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提问的技能,并把提问合理应用到教学中,那么我们的教学会因为我们的有效提问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2.余文森、连榕、洪明杰,课堂教学技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发表在《中学理科园地》2014年第3期 CN35-1282/04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